其实一开始,赵炳森并没有想过从网络上得到些什么,发微博和指点患者们,也只是出于学者和医者的心态,随手为之。
在赵炳森的眼里,除了院士这个终身荣誉与某些国际大奖之外,其他的东西都是浮云。
可是,院士哪里是那么好获得的,没有给国家做过重大贡献的人,是不可能评上的,国际大奖同样极难获得。
赵炳森在生发药物的课题方面,研究七八年了,论文发表过几十篇,但却没有太过重大的突破。
虽然还抱着侥幸的心态让手下的博士生继续研究,但赵炳森心里非常清楚,这个课题,他算是已经走入死胡同了。
尽管有些不甘心,可面对事实,赵炳森依旧只能低头。
同时,在生发药物的课题走入死胡同后,赵炳森也明白,自己要想评选院士,几率几乎是为零了。
他不得不把这份执念压了下去。
而看到一些同行在网络上混得风生水起,不但赚了钱,还赢得了广大网友们的支持和崇拜,这让赵炳森心里有些痒痒。
因此,从半年前开始,赵炳森就把工作的重心,从实验研究转移到了网络上来。
活跃于网络半年,因为自身的知识过硬,还是医学界的权威,并且主动帮助了不少脱发患者,使得赵炳森在微博上积累了很多粉丝。
目前,他微博的粉丝量已经超过了300万,并且大多数都是活人,拥有不容小觑的号召力。
坐在柔软且有弹性的真皮座椅上,赵炳森喝了一杯枸杞加金银花的养生茶,心情舒畅地打开笔记本电脑,登录微博。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忽然被敲响,接着一名青年拿着一台平板电脑,快步走了进来。
“是林泉啊,有事吗?”来人是赵炳森手下的一名博士生。
名叫林泉,很有潜力也很爱学,赵炳森对他十分器重,这半年实验室那边的工作,基本都是由他在主持和操作。
林泉走到办公桌前,道:“老师,最近网上很多新闻都在传生发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时代性的突破,这事儿您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