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化小说网>都市小说>德昭大宋 > 060、中秋宴(中)
    自知之明这个东西总是比较难得的,所以很快就有七八十名官宦子弟站了出来,表示要参加这次特别举办的选试。

    赵匡胤明显是早有准备的,宴会厅中间的书案完全够用,一众子弟落座之后,赵匡胤命王继恩给他们下发了题目。

    随后,集英殿就变得安静下来,哪怕是之前一直喧闹的武将们也都是安安稳稳的坐在原位,没有乱动。

    要知道参加选试的不止有文官子弟,武将们的后辈也有不少,再加上这年头大家都喜欢拉关系,左右都能拉上一两层亲戚关系。所以在这个能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时刻,大家都是非常配合的克制了起来。

    一直到了半个时辰以后,才终于有人开始交卷,王继恩接过了对方的答卷,交给了赵匡胤、窦仪、陶谷、李昉等人进行评判。

    又过了小半个时辰,王继恩便宣布答题时间结束,让所有人都交卷。从那些学子们交卷的神态上,赵德昭就能大概分辨出他们考的怎么样了。

    可以说,其中的绝大部分应该都是考砸了的。

    毕竟之前已经经由科举筛选过一遍的,沧海遗珠这东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遇得到的。

    收上来的七十余张答卷很快就被赵匡胤和众多翰林学士们审核了一轮,还留在桌上的只剩下了十几张,其余的都让王继恩收下去了。

    明显都是黜落的。

    十几张试卷经由赵匡胤和诸多翰林学士们的又是几轮讨论之后,赵匡胤选出了其中最优异的四人,定为了今科品官子弟选试的进士,只等过两天就能从吏部补缺,正式踏入官场。

    这四个人的试卷也被发放到了众人手中传阅,赵德昭也顺便看了看。

    试卷一共有三题:第一题是关于民生的,第二题是诸子经义,第三题则是诗词,要求以月为题写上诗词一首。

    看着这些题目,赵德昭有些莫名的既视感,随后他便反应了过来,这不就和自己知道的什么殿试差不多?所以这其实算是赵匡胤临时决定的一次恩科?

    扫了扫手上的答卷內容,前面两题的答案赵德昭都是大略的看一下就过去了,专心看第三题的诗词。但是四篇诗词看完之后,赵德昭感觉自己有些懵圈。

    这四首诗完全和好字搭不上边,基本都是在强行凑字押平仄罢了。念起来感觉还没有打油诗来的顺口,颇有点后世他看过的那个什么RAP大会的味道。

    但是很快赵德昭就释然了,从古至今千年以来写出的诗篇何止万千,但是能一直流传下去的不过就那些,李白、苏轼这些人之所以能名流千古,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平日里的话,像这样强行凑字的诗词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