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后世有名的常何荐马周的典故。
马周这个故事倒是从很久以前说起,说的是他年轻时不善交际,得罪人多,称呼人少。
当时穷困潦倒的马周到了浚仪县,找到了县令崔贤,崔贤不仅没给他安排工作,还狠狠羞辱了马周一番,至于羞辱了什么就不多讲了。反正马周的自尊心深深地被崔贤伤害了,而崔贤这位县令的名字也留在了马周的心中。
罗逸从马周的语气里,倒是知道了崔贤这个县令应该是做不成了。
罗逸觉得马周的脾气还挺对他胃口的,至少是有仇报仇,但是也不是特别赶尽杀绝那种。
故事接着说,被崔贤羞辱的马周抬头四望,发现天下之大,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怎么办呢?去长安吧!说不准在那里会遇到自己的伯乐。
那么他的伯乐就是面前这个常何了。
而李二在贞观五年天下大旱时,要求所有的臣僚都必须写几条建议。写条陈这对于那些摇唇鼓舌的文官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对于那些只知道明火执仗、冲锋陷阵的武将来说比登天还难。偏偏这事儿还十万火急,容不得敷衍塞责。却说太宗驾下有一武将常何,粗鄙不文,是个中郎将。他回到府邸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此时寄居在常府的马周见状,询问遇到了什么难处。常何将太宗皇帝求言的事情一说,马周微微一笑,兄台不必为此事劳神,这有何难,我来帮您。
马周本来生活在最底层,因此百姓所需,社会弊政,他早已了然于胸,于是文不加点写来二十多条建议,让常何呈给皇帝。
李世民接过常何的条陈,细读之下,发觉每条都能够切中时弊。这些条陈不但能够指出症结之所在,而且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李二肯定知道常何的老底,心想一个赳赳武夫,倘若只是写出几条不痛不痒的建议还有情可原,但是写出这么多有深度有力度的条陈,简直是破天荒,不可思议。于是就条陈中的相关事宜细细询问,本来这些就不是常何心中所想,所以他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李世民问得越多,常何越紧张;常何越紧张,就越辞不达意。李世民于是大喝一声,“尔竟敢欺诳天子?”
常何当即跪了下来说道:陛下,我不识字,也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这些是我的宾客马周写的,不过马周可是个忠义之人啊。
李世民听完了常何的话之后,根本就不搭理常何,直接让身边的人去请常何家中的马周。常何虽然很无语,但是也只能胆战心惊地在一旁候着,当李世民派出了第一拨人之后,等了会见马周没到,李世民又派遣了第二拨人去请,接着第三拨,最后第四拨。
李世民每派出一拨人请马周,常何的心都要跳一下。他跟着李世民这么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李世民为了一个人如此的着急,毕竟当年的李世民是经历过万军厮杀的,现在又当上了皇帝,如此沉稳的一个人如今却这么的不沉稳。
同时常何又想起了马周,常何忽然发现他对马周一点也不了解,只知道马周很能喝。在李世民焦急的等待当中,马周出现了,马周拜见了李世民,然后坐下来和李世民交谈,常何想听他们讲了什么?可是常何听不懂,不过最后李世民说的那句话常何听懂了,入职门下。
门下就是门下省,那可是唐朝的权力中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