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
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
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棕眼”也叫针鼻孔,在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
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俗称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你看你这瓶底,一没挖痕,二没跑刀痕迹,火石红一点都不自然,乳突也没有,还敢号称是元代来的?”说完我讲那块瓶底往地上一砸,登时碎片四溅。
中年人愣在原地,估计没想到会遇上行家。
但想来也是根老油条了,被拆穿后立马耍起了无赖,“我不管,他们撞碎了我的东西,一定得赔!而且鬼知道你是不是他们请来的托,你说的话不算!”
我摇了摇头,“执迷不悟。钱会赔给你,最多五百块,你这东西买来也花了几个钱,外表仿得不错,但也只能糊弄糊弄行外人。”
中年人嘴角抽动几下,伸手过来扯我,“你给我死远点,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你说的话不算!”
我拍开他的手,不恼反笑,“那你大可以叫几个专家过来。”
中年人鼓着两只眼睛挽起袖子似要动手,咖啡屋里穿出一道男声,“又是你!”
我一看,是之前那位服务生。
服务生脸上不再挂着笑,板着脸对那中年人说你再来我们店外碰瓷,立马报警。说完作势掏出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