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有点愕然。她当然不至于简单地就此以为这是儿子的真实心境写照或者行为指南什么的,不过,心里总是觉得有点不适。第一个名字她认识,这个叫陈元的,又是何方神圣?
黄燕几乎是下意识地打开了手机上的浏览器页面,很吃力地在搜索栏里将陈元和那句话全部输了进去。
陈元,男,五十八岁,社会心理学者,锦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后面是几部他的著作的名称。那句话,出于他的一篇名叫《从众心理以及趋同性的认识》的论文。
黄燕很快又搜到了这篇论文的全文,打开以后发觉自己实在是无力通读,更谈不上理解。楞了一会,她关了页面,走出了房间。
锦江大学正是冯云伟就读的学校,不过,儿子不是念的经管专业么?什么时候对心理学感兴趣了?
黄燕拿出手机,在通讯录上找了一会,然后拨通了一个锦江大学教务处负责人的电话,这个人在冯云伟入学时跟黄燕有过交往。
“孙主任吗?我黄燕,不好意思打扰了,您这么忙……哦,有个事情得麻烦您,能不能帮我联系下陈元教授,对,心理学系的,我有点私人问题要当面请教。好,好,那我等你通知,谢谢啦。”
孙主任很快就回了话,定好下午三点在学校跟陈元见面。
锦江大学在城市的东边,依江而建,以其优美的校园环境著称。学术水准也是不俗,在省内高校中历来稳居前三。儿子去年高考成绩高于该校录取线三十几分,黄燕有点不解儿子为什么不愿意到北京上海那些更好的学校,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冯氏父子难得地意见相同——那些地方,不可能拥有本地的这些资源!
冯云伟并不是个贪图享受的孩子,他的消费固然远高于平民的孩子,但也仅是这个阶层正常的水准。他不奢靡,也绝不会刻意低调。去年终于拿到驾照的那天,他拒绝了父亲酒酣之后慷慨的许诺,理智地选择了一部日系车,作为自己的上学的代步工具。但是黄燕知道,儿子决不是无视金钱价值的人,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他应该深知这是现今社会中关于人的价值判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儿子没有耽于物质的享受,让父母感觉到了欣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缺乏这方面的追求,儿子应该是把获取财富本身当成了首要目标和最大的乐趣,而且他对社会人脉这些必要因素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
当这一切正在按照既定的轨道顺畅地运行的时候,突然间出现了岔道,未来忽然间变得模糊,充满了某些危险的变数。
他会怎样做?
黄燕一路上脑子里堆满了这些飘忽的思绪,不知不觉就到达学校。此刻正是上课的时间,校园里一片寂静。孙主任站在校门口迎候,见了黄燕,便一同上车直奔心理学系的办公楼。
“陈元教授,专业大神!你们聊着,黄总有事打我电话。”
孙主任介绍完毕便告退了。
陈元跟黄燕心目中的高级知识分子模样毫无二致,浓密的精心打理过的头发微微带着点卷曲,一副黑框眼睛架在宽大却有几分秀气的脸上。白色衬衫掖在深色长裤里,衣线裤线都熨得笔直。他吩咐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给黄燕倒了杯水,自己靠在椅背,等待黄燕开口。
“打扰了陈教授,我想……请问您的班上是不是有个叫冯云伟的学生?”